第四十三章 放大的误会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倘使李承乾要招商引资的话,他储君资格就是优质资产,而温润脾性就是优良投资环境。
  可以这么说,要不是打不过李世民,山东人现在就想把李承乾扶上马。
  而随着洛阳新南市成立,狄知逊成为首任新南市市监,山东士族大规模大力量的转型,一时间让河南道淮南道,跟油锅一般沸腾。
  这些囤积数百年的大世家,分分钟都能从地底挖出大量融化了的铜钱,还有埋在地窖中的银冬瓜。
  三百斤的银冬瓜,徐州房崔弘道就弄出来三四个,拿来投资海州船坞和海州码头。今年徐州最大头的收益,一是盐,二是奴隶,三是扶桑木料。
  淮南道南北要冲之地,崔弘道光接着保利营造行销家具,就能混的相当滋润,更别说还有见得光的收益。
  纷纷扰扰,也是各种唱腔,但都是为了争夺一口肉食。李承乾东巡亮了个相,固然有李皇帝的嫌弃摆烂,但何尝不是一种试探。
  山东士族的表演一丰富,流浪一年的李承乾,就被召回长安,然后在东宫做了个宅男太子。
  而同时进行的,就是西征凯旋之后,大总管侯君集交出君权,卸任兵部尚书一职,升任吏部尚书。
  如果没有君臣那场太极宫谈话,那么这次升职,将会是相当完美的履历。可惜,李皇帝就差明着和侯君集说西域诸事要交托给左骁卫这一派系。
  侯君集想要功业留名的可能性,在贞观十二年,正式掐死。
  而告密的李思摩,更是让他恨的牙痒痒。
  这是一个巧合,更是一个误会。它发端于贞观十年,但在贞观十二年结了果。太子左庶子觉得奇怪,山东士族觉得奇怪,侯君集觉得奇怪,但都因为李承乾,他们把这种奇怪,用了一种奇葩的思维,将它顺理成章。
  太子嘛,长远投资,可以理解。
  山东士族理解侯君集,侯君集理解山东士族,但此时此刻,都还不曾酝酿更深一层的合作。
  姑且说为合作罢!
  “杜公,散朝后潞国公寻你攀谈个甚么?怎地那般喜悦?”
  李承乾没心没肺地问着,还给亲自给杜正伦倒了一杯茶。
  杜秀才愣了一下,然后道:“侯尚书说同殿为臣,往后多关照。”
  “潞国公和张大郎交情也是不差啊。”
  暖男太子拍着手,“他家公子侯文定,可是曾为张大郎仗剑对敌过呢。”
  “竟有这般渊源?倒是莫逆交情。”
  “这是自然。”
  正说着,马周进来见了李承乾一面,他为这个太子当真是费心费力,见礼之后,他连忙道:“东宫文学院筹划妥当了,这几日‘王学’真传弟子将会抵达长安,届时殿下记得嘉勉几句。”
  “此事本王知晓,宾王无虑。”
  “那就好。”
  马周本来想说东宫怎么多了两万贯出来运作文学院,但一想杜正伦好歹是一门三秀才,门路肯定不差,所以也就没有多嘴。毕竟眼下马周主要工作已经不在东宫,这光景多嘴,有点探人跟脚的意思。
  而杜正伦一看马周提到文学院,连忙拱手道:“多谢马公奔走。”
  “小事尔。”
  马周笑了笑,摆摆手,然后道:“殿下,周告退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