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人 诗人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匈奴几万里兮……不知来!”
  笛声骤罢,歌声依旧回荡,片刻,敦煌到了。
  ……
  敦煌外城,前来敦煌宫称述业务的郭孝恪听到了街市上似乎新出了一曲《梅花》,没听过这诗,他便叫人过来询问。
  “这《梅花》是谁所作?”
  “是外头驼队里的,有几个骑马的赶着来城里喝酒,一边喝一边唱,酒肆里的人,哪里管那许多,就直接唱了。”
  “噢?这是人未至,声先至啊!”
  郭孝恪哈哈一笑,连连拂须道,“你去打问一番,看看是哪个人家的,能写这般的《梅花》,不是俗流。”
  “是。”
  边军娱乐活动是受限制的,能够唱几首新鲜的诗句,就很不错。真正可以放开了玩耍的时间,着实不多。
  戍边从来都是烦闷艰苦的,哪怕跨越几千年的时空,依旧是如此。
  郭孝恪想要把这首《梅花落》带到“昆仑海”去。
  但郭孝恪显然不知道,这首《梅花落》一出,别说外城,就是敦煌宫也知道国内来了个才子,而且一定是个厉害的才子。
  黑压压的一大片,什么勾栏什么酒肆什么茶铺……只要是那些打开门面做生意的,都一股脑儿去了驼队寻找才子。
  这光景,约稿也好,约搞一把,总归是不亏的。
  边地的才子不愁官做,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。
  “西安君好生了得,人还未到敦煌,却已名动敦煌!”
  “这……”
  看着乌央乌央的一窝人在那里找他,卢照邻差点以为皇帝老子要“海捕”了他去。
  好在灵醒,跟同行友朋打了个招呼,立刻乔装换了模样,这才轻松过关。
  “这边地民风,还真是大为不同。”
  卢照邻感慨万千,虽然来得时候,早就有了心理准备,张德也告诉过他,边地甭管是不是老乡,那都是很直接的。
  什么都直接,感情上直接,肉体上也直接。感情上谈崩了,肉体上还能继续……就是这么直接!
  “郎君,我们先去哪里?”
  “东宫在这里有个‘榷场’,只是无甚人搭理,但还是留了几个应付差事的。捎些绢布给他们,让他们出面,帮我等淘换些人手。”
  “……”
  卢氏老人一时无语,半晌才小声道,“郎君见过太子?”
  卢照邻摇摇头。
  “那为何……”
  “张公跟太子感情深厚,他写了一封书信过去的,东宫也就差人过来说了一声。东宫榷场虽然大多败坏,但关系都在,再者,毕竟是东宫属下,地位高贵,岂能等同俗流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