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 理智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不问鼎之轻重,必为千古之名。
  在李皇帝看来是如此的,在贞观绝大多数名臣看来,也是如此的。
  只是李皇帝这光景却哪里晓得,张圣人的儿子正寻思着北上京城……然后开个澡堂子搓澡。
  “他非叛逆,二郎是知道的。”
  长孙皇后握着李皇帝的手,像是安抚一只受伤的猫儿,很是温柔。
  就像是被顺软了毛,扎刺的猫儿又安逸地享受起来,片刻舒了口气:“朕岂非不知耶?”
  实际上,只要看张德被刺杀的次数比他李皇帝还多,就明白这种人不可能是叛逆。当然硬要说前去刺杀张德的人都是国之栋梁朝廷忠臣,他李世民也无话可说。
  纵横江湖几十年,除了张德崛起这种套路太过别致,什么阴损手段没见过?
  杀张德是杀,杀李世民也是杀,不外是浑水摸鱼那一套。
  只可惜天下承平三十余年,贞观朝绝对贞观,固然摆平不了张德,但换个角度来看,本朝的“护国大法师”,舍江南土狗其谁?
  “人生不过百年,便算他能活百岁,也不过还有六七十载。皇唐之寿,起止百年?”
  一如大多数人都在熬李皇帝去死一样,对唐朝这个国家而言,熬死一个张德又有什么稀奇的?
  既然他要做圣人,由他去吧,只怕到时候圣人门徒先忍受不住,李杀神王诛魔之流也想证道,不屠了你个圣人,怎么印证一番“圣人不死大盗不止”?
  初掌权柄的长孙皇后揣摩出来的一番道理,总结起来,不过是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”罢了。
  眼下张德精力旺盛,还能压制种种需求,但总有一天人老体衰,到了那个时候,越是圣人,越是该死。
  因为圣人只会挡路。
  “朕只是不甘罢了。”
  李世民恢复了平静,看这宫廷之外的晴空,二月里的天,很是讨人喜欢,“纵横天下数十载,止此一人不得降服……如何甘心……”
  隋末以来,李皇帝打通了游戏,各种副本刷了个遍,什么精英怪都被打死,独独一开始以为是新手村的菜鸡……他妈的全程没剁死。
  强迫症不能忍,松鼠症还是不能忍。
  憋屈啊。
  “须拿得起放得下……后世传唱贞观,唯二郎一人,其余种种,不过是绿叶之于红花,岂可相提并论?”
  道理是这个道理,哪怕大唐亡了,人们追溯贞观朝的风华,只会感慨贞观大帝文治武功旷古烁今。至于那些个名臣良将,大概也只有在传奇小说中,被人传唱,而传唱的原因,大抵也是因为得遇明君。
  “罢了。”
  李世民摆摆手,然后问道,“汉安铁路诸事,可有议论?”
  画圈圈诅咒某条江南土狗死全家是一回事,但江南土狗折腾出来的物事,那是真香……真的香啊。
  “诸部筹措专款,专用铁路专科学堂。如今遴选人才,旧年陈法,着实缓慢。楚地少年不通四书五经,却极善实务,此消彼长……不是长久之计。”
  实际上京城的有识之士都发现了这个规律,凡是武汉来的人才,对于经典,往往就只能念叨几句“经典”,什么“子曰:有朋自远方来”这种,再要强求其它,就是有些强人所难。
  早先还有人嘲讽,但上手业务之后,就立刻发现了差距,这种观感上的错位感,很是挫伤了大量京城少年,排挤、孤立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  但现实需要客观存在,再如何排挤、孤立,官僚处理业务,终究还是需要“高效率”的人才,于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武汉那些个仿佛速成班流水线折腾出来的“人才”,在贞观二十四年的时候,几乎遍布京城各行各业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