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(1 / 3)
话题跳的太快,张顺愣了下,旋即回道:“回陛下,臣十九岁已经成亲,现有一女年方九岁,一子年方七岁……”
翰林学士轻轻咳嗽一声。
张顺反应过来,迅速告罪:“臣失言,请陛下责罚。”
“无妨。”贺枢看向候在边上诸多的官员,“修身齐家,莫要忘了。”
在场官员齐齐应是。
“朕还要去国子监。”贺枢点了几个人,“你们也一起去。”
被点中的除了翰林学士及侍讲学士,还有今年刚刚高中的三鼎甲。
跨出屋外,贺枢
看了一眼西边,忽然问:“钦天监的天象记录是否按时送来?”
上个月钦天监官员变动剧烈,翰林学士也知晓此事,立刻说:“前日吴监正亲自送来七月天象记录,臣看过了,应该没有疏漏。”
“那六月的呢?”
“同样清晰明了,详略得当。”
贺枢微微勾起嘴角,快步走向轿辇。
翰林学士偷偷看了一眼天子,不由琢磨天子为什么一直拿着那本诗集。
国子监位于城北的安定门附近,从翰林院出发,走城东的安定门大街更近。
天子圣驾,还有众多官员随行,禁军及京兆府早已安排侍卫肃清大街附近,不准百姓随意靠近,就连街边的铺子也要暂时关门。
贺枢坐在辇车内,翻开诗集看了几眼,被上面的墨字晃了下眼睛,干脆合上。
他掀起辇车帘子一角,正好瞥见街边玲珑阁三个字,不由笑了一下,握紧手里的诗集。
到了国子监,国子监祭酒领着一众官员、监生等候在门口,看见天子仪仗,纷纷跪下行礼。
见礼完毕,贺枢坐在上首,问:“哪些是举监?”
中了乡试的举人,如果在来年的会试落榜,确实学识渊博,有些会被举荐进入国子监,称为举监。
国子监祭酒在脑海里过了一遍,说出几个姓名。
贺枢随便点了一个举人监生,随口问了几句在国子监的求学生活,问:“你是哪里人士?”
“回陛下,臣来自蜀地。”
贺枢又问了几句蜀地的风土人情,终于问出今日最重要的话:“再过不久便是中秋,你独自一人在京城,是否思念家中父母妻儿?”
如果回答不想,那便是不孝忘义,回答思念成疾的话,又显得不愿意留在京城。
那名举人强定心神,低头答道:“学生自然思念家中亲人,然则在京中求学,亦为日后考取功名、为陛下效忠,家父家母必能理解,日前学生已经寄信回家,聊解思亲之苦。”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贺枢翻开一页诗集,信手画了两笔,视线落在张顺身上,“苏子瞻这首《水调歌头》千古传颂,朕记得你的诗写得还成,就以中秋为题,写首绝句。”
张顺顿时头都大了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