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(3 / 5)
于是,慎王妃就在丈夫的骂声中睡了过去。
至于宣王、简王。
一个唯太子马首是瞻,一个因着这三年没继续减重,把自己吃出了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年,啥精力也没有。
剩下年纪稍小的几个皇子更不必说。
有两个的母妃替他们谋划掺和进来了,结果自然是没讨到什么好的。
随着这些人的肃清,谣言开始平息,也开始有清流一派提出储妃位空悬一事。
此时正值四月下旬。
离前太子妃被斩刚过去两月。
而前太子妃是谋害储君,谋逆被赐死的,于皇家而言便没有“元配刚死,太子一年内不可新娶”的规矩。
提出此事的人没觉得有何不妥。
亦有不少人附和。
说什么东宫内廷事务纷繁复杂,需有贤德主母统御,中馈久虚不仅使太子分心,更恐有小人趁机作乱。
唯有早立储妃,才能肃清东宫内闱,使太子无后顾之忧,专心政务。
也有说储嗣关系国祚安稳,当前东宫子嗣单薄,亟需早日新立太子妃。
延绵皇嗣,以保江山万年基业。
更有甚拿阴阳为由,称东宫无女主人,是为阴阳失调,此非吉兆恐干天和。
总之就是请太子早日新立太子妃,以调和阴阳,上应天心,下安民望。
种种理由皆成立。
元隆帝却是把此事给按下了。
理由是废妃风波刚过,外界尚有余波。
过早立新,难保不会有浑水摸鱼之流借题发挥,恐有损皇家声誉。
在众臣来看陛下明显有别的考量,如此,聪明人自然不会继续劝。
从时间上来说确实不长,过于急着劝,不知道的当他们有什么别的心思呢。
再者,太子不也没表态吗?
其实不少人猜太子可能想把宋良娣扶正,毕竟也宠了这么几年了,现今东宫子嗣皆为这位宋良娣所出。
照太子这样的宠法,很难不让人这么猜。
可现下太子一系没有动静。
元隆帝又按下此事不提,其他人当然不会没眼力见儿地在这时候冒头。
于是,新立储妃的事暂就这么搁置了。
这事儿不是什么秘密。 ↑返回顶部↑
至于宣王、简王。
一个唯太子马首是瞻,一个因着这三年没继续减重,把自己吃出了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年,啥精力也没有。
剩下年纪稍小的几个皇子更不必说。
有两个的母妃替他们谋划掺和进来了,结果自然是没讨到什么好的。
随着这些人的肃清,谣言开始平息,也开始有清流一派提出储妃位空悬一事。
此时正值四月下旬。
离前太子妃被斩刚过去两月。
而前太子妃是谋害储君,谋逆被赐死的,于皇家而言便没有“元配刚死,太子一年内不可新娶”的规矩。
提出此事的人没觉得有何不妥。
亦有不少人附和。
说什么东宫内廷事务纷繁复杂,需有贤德主母统御,中馈久虚不仅使太子分心,更恐有小人趁机作乱。
唯有早立储妃,才能肃清东宫内闱,使太子无后顾之忧,专心政务。
也有说储嗣关系国祚安稳,当前东宫子嗣单薄,亟需早日新立太子妃。
延绵皇嗣,以保江山万年基业。
更有甚拿阴阳为由,称东宫无女主人,是为阴阳失调,此非吉兆恐干天和。
总之就是请太子早日新立太子妃,以调和阴阳,上应天心,下安民望。
种种理由皆成立。
元隆帝却是把此事给按下了。
理由是废妃风波刚过,外界尚有余波。
过早立新,难保不会有浑水摸鱼之流借题发挥,恐有损皇家声誉。
在众臣来看陛下明显有别的考量,如此,聪明人自然不会继续劝。
从时间上来说确实不长,过于急着劝,不知道的当他们有什么别的心思呢。
再者,太子不也没表态吗?
其实不少人猜太子可能想把宋良娣扶正,毕竟也宠了这么几年了,现今东宫子嗣皆为这位宋良娣所出。
照太子这样的宠法,很难不让人这么猜。
可现下太子一系没有动静。
元隆帝又按下此事不提,其他人当然不会没眼力见儿地在这时候冒头。
于是,新立储妃的事暂就这么搁置了。
这事儿不是什么秘密。 ↑返回顶部↑